周琳玲作品《破茧》
程素媛作品《丰碑》
在他们的镜头下,厦门这座滨海之城既有开放包容的创新,也有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坚守。他们要用影像来记录这座生活过的城市。
今年6月以来,华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近百位学子,用课余时间深入厦门的大街小巷,历时一个多月,拍摄了上千张作品,记录了城市自然景观、建筑、交通、人文、街巷等方方面面。他们称这个摄影活动为“厦门·美在新时代”。
文/本报记者 邓 宁
供图/受访者
从不同角度拍摄“多面”厦门
华灯初上,世茂双子塔与璀璨夜景交相辉映,田思梦给这张摄影作品命名为《天空之城》;在王忠宇眼中,在集美学村站,当地铁即将进入月台时弯道行驶的瞬间极富有动态感、时代感,接连两天蹲守后,王忠宇终于拍摄下《厦门新速度》;晚霞夕照,陈嘉庚先生的纪念碑在树枝的映衬下,愈显古朴厚重。20岁的程素媛按下快门,记录了这弥足珍贵的一幕。她为这幅作品命名《丰碑》。在八市烟火气息中,一座座极具有设计感的现代化高楼破茧而出。“传统与现代和谐相处,恐怕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包容。”拍摄下这有趣的一景后,来自无锡的周琳玲特意发了一条朋友圈,“没想到收获了上百个赞”。
制成明信片 传递厦门之美
其实,“厦门·美在新时代”来源于华大万博体育
教师邹文兵《基础摄影》课程上的一个策划。“一直有这么一个愿望,发动学生,用不同的视角来体验、展示厦门的风采。”
记录一座城市的美,面对这个宏大的叙事,设备简陋,成了摆在这群学生眼前的首要难题。“凑钱买一部分,找学校借一些。”潘小慧说。
为了拍摄下晨曦微露时,集美中学在龙舟池前亭亭玉立的美景,李长健凌晨四点就起了床。为了在作品《绿色厦门》中全方位展现城市的绿意叠翠,潘小慧背着厚重的器材,从东坪山山脚爬上山巅,在蚊虫肆虐中等待一个小时后,定格了光影交错中的高楼林立,草木葳蕤。
周琳玲说:“当我把作品发给在全国各地大学就读的好友时,大家纷纷表示要来旅行。”“参与活动的不仅有大陆学生,更有来自港、澳、台的学子及马来西亚的留学生。”邹文兵介绍:“接下来,我们将要把这些摄影作品制成明信片,邮寄到学生的家乡,把厦门的美丽向全世界传递。”
原文链接://epaper.xmnn.cn/xmrb/20180813/201808/t20180813_5207871.htm